掩幕行動—新竹舊城區再生空間之創新與蛻變
- 許庭源&董其樂
- Feb 14, 2018
- 3 min read
訪談語錄:
Q:其樂好、庭源好,我來問一下,你們老師是玲玲老師嘛~那在這一個學期裡,有什麼感想嗎?
庭:「…很好啊,很認真的老師。」
編:「很認真的老師….,(等待)就這樣而已!?」
董:「是。」
編:「那那,他跟你們從大一到大三的老師,他有什麼不一樣的帶法或是…?」
董:「我覺得他更加注重討論的形式和內容,呃、反而不太會去在意說圖面如何去表達,因為他更在意設計前期那種邏輯的表現。」
編:「所以跟你一直以來的設計形式很符合。(笑)」
董:「對。因為我們現在做更多的是設計思考方式的呈現,他在意的是過程而不是圖面結果,不過也可能是他相信我們有能力去做好這件事。」
Q:那庭源是澎湖人,其樂你是大陸浙江那邊的人,那為什麼選的基地是新竹舊城區呢?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
董:「真是個致命問題….(尷尬笑)」
庭、董:「因為老實講,老師家住在新竹」
庭:「資源比較多,再加上舊城區這問題我們也考慮很久,因為台中台北都已經有很多人操作過了,然後新竹他有個很大的難點就是資料的取得問題,所以想要嘗試看看。」
董:「我有一段很長的話要講、」
編:「你~簡短講拜託(哭)」
董:「(不理會)因為我們這次是用數據分析去做規劃的,那在台北跟台中他已經有很多的資源與數據在做這件事了,所以我們想說想要去挑戰看看除了六都之外的城市關於公開數據的這些問題,試看看。」
Q:你們這樣合作夥伴也一個學期了,有沒有什麼話想對對方說的?
董:「你先!」
庭:「你先好了。」
董:「你先啦!」
編:「就是、」
董:「庭源的能力超乎我的想像,他太棒就對了。」
編:「….你一副老闆視角唉!」
董:「不是!我真的覺得很多事我們都是互相彌補的過程,因為我比較像在做前期方法論的研究和思考的主要軸心,但後面的設計空間落實和很多邏輯的探討還是互相要補足。」
編:「所以一句話對他說?」
董:「一句話!?…….畢設加油(笑)」
庭:「一句話?呃…..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啦~」
編:「你不會覺得董其樂對你都很像是....”喂!去畫圖。”這種感覺嗎?」
庭:「(沉默)……」
董:「(一旁滔滔不絕)其實我在他身上看到很多我沒有的能力,他身上有很多能力是我該學習的…..」
庭:「怎麼說呢,我覺得其實不太像在做畢設,反而像是在一起探討其他問題,再加上老師帶的時候也不會就針對畢設這個問題去討論,他會引導其他方式吧,像是未來走向、人生規劃這些,做研究還是做設計這東西做更多討論。」
Q:好,那最後總結一句話吧?像是對大學四年的總結或是…
董:「你先講!」
庭:「對學弟妹嗎?」
編:「都可以!像董其樂你可以說在畢業前交到女朋友、」
庭:「他已經交到了。」
編:「你已經交完了!!」
董:「呃..畢設組員找得好,聖誕元旦沒煩惱!」
編:「那庭源你呢?」
庭:「好好探索。」
作品賞析:
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在社會中,最理想狀態是希望能夠去除每個人的差異性,使每個居民能夠有最好的分配和安排的資源。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到【無知之幕】的比喻,希望每個人在拉上幕的幕後中,放下自己的地位、身分、種族、階層、偏好、利益等….,來決定各種決策;基於【無知之幕】所做出的決定是毫無偏見的,才能補足每個人在城市中不同身分、地位等….的差異性。對於經濟收入較低的族群才能夠有適當安全的住房、完善的社會福利,對於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有它們能夠發揮創意的空間,對於獨居的老人們有人來關照等;但是在現實社會中,無知之幕是被拉開的。但要怎樣在城市中可以使這幕後美好的利益出現呢?
以這次作為探討嘗試的基地,新竹舊城區來說,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新竹市民們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但同時也存在著空屋率高,街道窄小擁擠,土地價格高,所有權的權屬複雜等等的問題,試圖從中找出舊城保存與創新的方式。
在此次操作過程希望從數據分析中,主要找出舊城區中,各種閒置空間潛在的可能性,以及交通的問題點;並透由共享經濟的方式活化已沒落的商業空間,可能是CO-Living:透由共享的方式使住宅的租金較低、可能是CO-Learning的空間:小朋友下課後輔導的教室,可能是CO-working的空間: 透由共享的方式使店鋪的租金較低;加上透由步行區的劃設,解決人車之間複雜的交通問題,重新邀請人們回來使用。透由’共享’創新的方式使閒置空間有更多元彈性的使用方式,並進而達到幕後美好的利益,盡可能平衡社會中每個人的差異性的需求。同時帶動舊城區的發展,進而成為新竹市發展的動力引擎。